Research column

Search: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19

圖: C/2019 Q4 (Borisov)

這幅圖片的中心是由鹿林天文台在9月19日觀測得到的來自太陽系以外的2I/Borisov 彗星的影像。這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二個星際天體、第一個星際彗星,正式命名 2I/Borisov,彗星目前軌道偏心率3.37、軌道形狀呈雙曲線、軌道速度高達30千米每秒。 通過探尋這顆彗星的來源和物理性質能夠幫助我們尋找太陽系以外的水、探尋其它恆星系統中天體的組成元素和演化史。

陳文屏教授跟物理系碩士生湯士昀:利用 Gaia 太空望遠鏡的精確恆星距離與運動數據,研究距離我們約300光年,年齡約8億年的Coma Berenices 星團。這個星團雖然距離地球第二近,僅次於150光年的昴宿星團,但是因為佔據天空面積大,成員又稀少,之前研究不多。我們首度發現此星團受到軌道運行的拉扯,產生潮汐尾結構,且在尾巴內的成員星(120顆),大於星團核心的數量(77顆),顯示此星團正在瓦解。上圖為星團成員在銀河系坐標的位置以及運動狀態(箭頭),紅色為 Coma Berenices 成員, 藍色為意外發現的鄰近另外一個星群,灰色箭頭為銀盤上的平均軌道方向。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 Tang et al.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9), 877, 12.

Fi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gnetic Activities of Low-mass Stars from M-type to G-type

C.-L. Lin: By analyzing thousands of stars’ light curves contributed by the K2 mission with outstanding photometric precision, we detected 1647 and 3589 flares on 343 K and 548 M dwarfs, respectively. We compared the flare properties of each type star, including the 279 flare G dwarfs with 1547 flares presented in Shibayama (2013) and found that the later-type of stars tend to be more magnetically active. Furthermore, the fast rotating K and M stars have similar power-law indices of 1.82±0.03 and 1.78±0.02, respectively, of flar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t implies that their magnetic mechanisms may be similar. Lin, C.-L., et al. ( Including Prof. Ip, Wing-Huen, Hou, Wei-Cie, Huang, Li-Ching, and Chang, Han-Yuan.), 2019, ApJ, 873, 97

圖: The 10-year multiband light curves of GM Cep

博士生黃柏傑與指導教授陳文屏針對仙王座當中編號為 GM Cephei 的變星,主要利用鹿林天文台望遠鏡,並由國際多座天文台合作,取得長達9年的數據,發現這顆年齡只有4百萬年的星體周邊,有塵埃團塊圍繞,造成特殊的擋光效應。這些團塊來自原來是環星盤中的小顆粒塵埃逐漸凝聚而成,是形成行星的重要過程。此結果發表在 2019年1月30日的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圖: The light curve of JW 566 showing the 850-micron outburst

本所陳文屏教授與羅凡娜 (Bhavana Lalchand) 博士生參與的 JCMT/Transient 計畫,利用位於夏威夷天文台的次毫米波望遠鏡,首度發現剛誕生星體的閃焰現象。位於獵戶座恆星形成區這顆編號 JW566 的星體,於2016年11月26日爆亮,相當於太陽表面閃焰的100億倍,持續了約30分鐘,之後快速變暗。目前相信此爆亮源於星球表面磁場重組而釋放出能量。此結果發表在 2019 Jan 20 出版的 Astrophysical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