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科學實驗室

實驗室基本資料

實驗室簡介

我們主要著重在太陽系內小天體之研究,但是不局限於此。太陽系小天體被認為是過去構成太陽系主要天體之微行星的殘骸。它們被預期鮮少經歷熱化作用。因為它們保留原始特徵,所以研究其基本特性是了解太陽系形成與演化的關鍵。

太陽系小天體之空間分布留下過去事件的線索。例如,巨大行星間之遷移與原太陽星雲之消散。太陽系小天體之大小-頻率分布,對於研究微行星之積聚過程與碰撞歷史則具有重要意義。表面顏色指數和相角-亮度關係有利於辨認物理性質與化學成分。旋轉光變曲線由時間序列測光法構築而成,適用於學習自轉特性,並決定其形狀與密度。藉由雙星系統觀測,可以知道整個系統的質量。光譜分析則是用來了解太陽系小行星物理特性及化學成分之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上我們要進行對太陽系小天體可見光與紅外光之觀測。泛星計畫 (Pan-STARRS) 中的 PS1 巡天觀測將為我們提供有價值的數據。我們計畫專研一些課題,例如尋找未知行星,辨認海王星以外之雙星系統,小行星 Damocloids 的統計特性,搜尋特別年輕之小行星家族,以及小行星-流星之綜合研究。

圖 1. 說明:小行星 2005UD 之 Lomb 週期圖。近地小行星 2005UD 之週期分析應用了時間序列測光法。其中最高峰對應於週期 2.6155 小時。
圖 2. 說明:小行星 2005UD 之自轉相位曲線,其中假設週期為 5.2310 小時。點狀曲線為對應觀測數據之正弦曲線擬合。最適當之振幅大小介於 0.45+/-0.02。
圖 3. 說明:小行星 2005UD 之平均表面顏色圖;在這雙色圖中 (B-V,V-R) 用空心方塊表示。同時也用空心圓標明,Dundon(2005) 研究小行星 (3200)Phaethon 的表面顏色測量之結果。主要數值引用於 Dandy 等之論文 (2003)。